澎湃新聞獲悉,“青銅饗宴:古代的禮儀與樂曲”將于6月25日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對外展出。展覽聚焦于院藏的商周青銅禮器,介紹重要器類與豐富裝飾。展覽同時運用創新的影音多媒體科技,打造大型沉浸式劇場,并特別設置復制文物觸摸體驗區,邀請觀眾在多元的感官體驗中,一窺古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。
華夏文明的青銅時代開始于距今約4000年前,經過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夏代、商代、周代,延續1600年左右。青銅器剛鑄造完成時,外觀上呈現閃亮耀眼的金黃色,因此人們又稱其為“金”或“吉金”。當時的王室貴族不僅利用將珍貴的青銅合金鑄造為生產工具、軍事武器,還有數量龐大且制作精美的禮儀用器,主要使用于祭祀、宴饗與儀式等重要場合,藉此溝通祖先與神靈,并彰顯使用者的身分與階級,充分反映出宗教信仰與禮儀制度在當時的重要地位。
華麗的裝飾是華夏文明青銅禮器的重要特色,豐富的紋樣不僅具有美化器身的功能,同時也扮演人類與超自然世界之間感通的媒介。青銅器紋飾多半源于古人們對于大自然的觀察與轉化,大致可分為動物紋、植物紋、幾何紋,另外還有透過想像創造出來的圖案,例如神秘的獸面紋、祥瑞的鳳鳥紋、尊崇的龍紋等。
商代中期 魚紋盤
此件是臺北故宮院藏中年代最早的一件銅盤,尺寸頗為可觀。器外裝飾著夔龍紋及連珠紋組合而成的帶狀紋飾,是當時青銅器上流行的圖樣。長長的夔龍在云雷紋中若隱若現。相對地,盤內的紋飾相當清楚。中心是一個帶有旋轉意向的圓形渦紋,外側為四只順勢排列的魚紋。兩相結合,呈現魚兒們隨著水流順時鐘排列游動的景象。
商代晚期 獸面紋爵
此爵有著卵形底,腹部裝飾獸面紋。器足修長,且口部呈兩端上揚的圓弧狀,再搭配聳立的菌形立柱,顯得優美均衡。
商代晚期 亞丑方尊
此件是少見的方形尊。方形器物表現了制作者尊貴的身分,裝飾也格外華麗。全器布滿紋飾,勾勒多變的龍紋和獸面紋。最引人注目的,是器肩每一面皆可見三個形態各異的立體獸頭。
在遙遠的青銅時代,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,當時鑄造的青銅器大多為此用途。為表示虔誠和遵守禮節,人們在禮儀中致力追求潔淨,使得盥洗與相關水器成為儀式的重要部分,而帶有圈足的“盤”即是主要的盥洗用具,做為澆水洗手的承水盤,也可注水于盤中當鏡子使用。
美酒佳餚既可用于供奉祖先神靈,也是生者的飲食,酒和食物各有專用的青銅器具。商代人以嗜酒聞名,酒器種類繁多,例如“爵”的三足之間可受熱,用以溫熱酒,圓弧狀口部可傾倒液體;存放大容量酒的“尊”,特征是喇叭形大口,多數體型龐大,裝飾華美。周代時,食器成為青銅禮器中的主角,并以“鼎”和“簋”為核心。三足而立的鼎,是主要的炊具,底部可受熱,用來烹煮牛、羊等肉食。簋,是盛裝食物的容器,多與鼎搭配使用。
在儀式場合里,除了水器、酒器、食器之外,還有青銅樂器,例如懸掛使用的“鐘”,多由數件組合成套,敲擊后發出鏗鏘悠遠的聲音,使得氣氛和諧而隆重。透過各式各樣的青銅禮器,可以窺見古代人們對于祭祀的慎重和珍視。
西周早期 獸紋簋
此簋腹壁上的復合獸極具特色,可見兩獸相對,口部大張,露出上下交錯的立體獠牙。獸身以蝸殼為主要特征,再配上觸角、浮凸的大眼、長卷鼻,以及四趾利爪,充滿想像力和神秘性。
西周中期 師湯父鼎
此鼎是重要古物,為西周中期的一位大臣所有,他的名字是“師湯父”。鼎內有銘文54字,記錄周王賞賜弓、箭和盾的事情,并包括日期、地點和過程。鼎腹外壁上兩兩相對的鳳鳥紋,有著垂地的長冠,和強健有力的尾羽,展現華麗的風格。
西周晚期 永寶用鐘
此鐘器身有銘文“永寶用”三字,表達祭祀者對于自身無愧先祖的惕勵,以及對于子孫繼承家業的期許。此鐘的形制和紋飾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國寶西周晚期宗周鐘相似,只是尺寸較小,紋飾略為簡化。鐘體下方“鼓”部正中是敲擊揚聲之處,本鐘右側有一只簡化的鳳鳥,標記著可敲擊出不同頻率音響的位置。
宗周鐘 西周晚期 (非當期展品)
宗周鐘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中極為重要的文物,目前展示于北部院區的銅器陳列室。此鐘為西周晚期厲王(約西元前9世紀)所下令制作的祭祖樂器,鐘體裝飾有三十六枚高突的長形乳丁“枚”,以及迴旋盤繞的龍紋,并鑄有長篇紀錄文字,是存世少見的天子自作器,具有高度的歷史與藝術價值。
宗周鐘的銘文共123字(含重文九字、合文三字),內容說明了制作此鐘的緣由:西周厲王時期,南方外族入侵周國領土,周王親自率兵征伐,使得南方及東方的26個小國皆稱臣降服。周王為了感謝祖先與神靈的庇祐,并頌揚自身的豐功偉業,故下令鑄造此件宗周寶鐘,希望為后世子孫祈福,永保國泰民安。
此次展覽臺北故宮從院藏國寶文物宗周鐘汲取靈感,創作《大雅韶音》沉浸式劇場,運用包覆式投影特有的情境效果,使觀眾沉浸在想像與寫實并存的故事情境中。影片以交響詩的韻律,結合現代科學理論來演繹周代人的宇宙觀,以及與先祖感通交流的儀式,同時突顯青銅器在西周禮樂制度中的重要角色。